厦门债权债务律师

-陈德文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详情

国内期货品种介绍

添加时间:2018年6月15日 来源: 厦门债权债务律师   http://www.tzrzlpls.cn/
  一、 自然属性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古老金属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铜。

  金属铜,元素符号cu,原子量63.54,比重8.92,熔点1083oc。纯铜呈浅玫瑰色或淡红色,表面形成氧化铜膜后,外观呈紫铜色。铜具有许多可贵的物理化学特性,例如其热导率和电导率都很高,化学稳定性强,抗张强度大,易熔接,具抗蚀性、可塑性、延展性。纯铜可拉成很细的铜丝,制成很薄的铜箔。能与锌、锡、铅、锰、钴、镍、铝、铁等金属形成合金.

  铜冶炼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至今铜的冶炼仍以火法冶炼为主,其产量约占世界铜总产量的85%。1)火法冶炼一般是先将含铜百分之几或千分之几的原矿石,通过选矿提高到20-30%,作为铜精矿,在密闭鼓风炉、反射炉、电炉或闪速炉进行造锍熔炼,产出的熔锍(冰铜)接着送入转炉进行吹炼成粗铜,再在另一种反射炉内经过氧化精炼脱杂,或铸成阳极板进行电解,获得品位高达99.9%的电解铜。该流程简短、适应性强,铜的回收率可达95%,但因矿石中的硫在造锍和吹炼两阶段作为二氧化硫废气排出,不易回收,易造成污染。近年来出现如白银法、诺兰达法等熔池熔炼以及日本的三菱法等、火法冶炼逐渐向连续化、自动化发展。2)现代湿法冶炼有硫酸化焙烧-浸出-电积,浸出-萃取-电积,细菌浸出等法,适于低品位复杂矿、氧化铜矿、含铜废矿石的堆浸、槽浸选用或就地浸出。湿法冶炼技术正在逐步推广,预计本世纪末可达总产量的20%,湿法冶炼的推出使铜的冶炼成本大大降低。

  二、铜及铜产品分类

  1、 按自然界中存在形态分类

  自然铜------铜含量在99%以上,但储量极少;

  氧化铜矿-----为数也不多

  硫化铜矿-----含铜量极低,一般在2--3%左右,世界上80%以上的铜是从

  硫化铜矿精炼出来的。

  2、按生产过程分类

  铜精矿----冶炼之前选出的含铜量较高的矿石。

  粗铜------铜精矿冶炼后的产品,含铜量在95-98%。

  纯铜------火炼或电解之后含量达99%以上的铜。火炼可得99-99.9%的

  纯铜,电解可以使铜的纯度达到99.95-99.99%。

  3、按主要合金成份分类

  黄铜-----铜锌合金

  青铜-----铜锡合金等(除了锌镍外,加入其他元素的合金均称青铜)

  白铜-----铜钴镍合金

  4、按产品形态分类:铜管、铜棒、铜线、铜板、铜带、铜条、铜箔等

  三、铜的品号及质量标准

  铜期货合约标的物在97年9月之前实行的质量标准是gb466-82标准,交割品是一号铜,97年9月-98年8月gb466-82与gb/t-467-1997两种标准同时执行,98年9月起全部执行gb/t467-1997标准,高纯阴极铜和标准阴极铜均可交割,没有质量升贴水,只有品牌生贴水.

  1、 标准阴极铜(cu-cath-2)化学成份%

  cu+ag不小于 杂质含量(不大于)

  as sb bi fe pb sn ni zn s p

  99.95 0.0015 0.0015 0.0006 0.0025 0.002 0.001 0.002 0.002 0.0025 0.001

  2、高纯阴极铜(cu-cath-1)化学成份 :cu+ag不小于99.95,杂质总含量不超过0.0065(杂质分类含量略)。

  四、铜的主要用途

  铜是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属,被广泛地应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在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

  铜在电气、电子工业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大,占总消费量一半以上。

  铝

  一、自然属性

  铝是一种轻金属,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地壳中铝的含量约为8%(重量),仅次于氧和硅,具第三位。在金属品种中,仅次于钢铁,为第二大类金属。铝具有特殊的化学、物理特性,是当今最常用的工业金属之一,不仅重量轻,质地坚,而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耐热性和耐核辐射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

  铝的比重2.7,密度约为一般金属的1/3。而常用铝导线的导电度约为铜的61%,导热度为银的一半。虽然纯铝极软且富延展性,但仍可靠冷加工及做成合金来使它硬化。铝土矿是铝的重要来源,制造一镑氧化铝约需要两磅铝土矿,而制造一磅金属铝也需要两磅氧化铝。

  二、铝的品种分类

  根据铝锭的主成份含量可以分成三类:高级纯铝(铝的含量99.93%-99.999%)、工业高纯铝(铝的含量99.85%-99.90%)、工业纯铝(铝的含量98.0%-99.7%)。

  三、铝的质量标准

  铝锭质量必须符合国标gb/1196-1993标准。其中,al99.80和al99.70的铝含量规定不得小于99.80和99.70。

  四、铝的主要用途

  近五十年来,铝已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应用的金属之一。在建筑业上,由于铝在空气中的稳定性和阳极处理后的极佳外观而受到很大应用;在航空及国防军工部门也大量使用铝合金材料;在电力输送上则常用高强度钢线补强的铝缆;此外,汽车制造、集装箱运输、日常用品、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等都需要大量的铝。

  天然橡胶

  一、天然橡胶自然属性

  天然橡胶是由人工栽培的三叶橡胶树分泌的乳汁,经凝固、加工而制得,其主要成分为聚异戊二烯,含量在90%以上,此外还含有少量的蛋白质、脂及酸、糖分及灰分。天然橡胶按制造工艺和外形的不同,分为烟片胶、颗粒胶、绉片胶和乳胶等。但市场上以烟片胶和颗粒胶为主。

  二、天然橡胶的供给与需求

  天然橡胶是一种世界性的大宗工业原料。全世界天然橡胶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少数亚洲国家和尼日利亚等少数非洲国家,我国产地则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区。其中,海南、云南的天然橡胶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和35%。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橡胶消费大国,位于日本之前,自产的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都不能满足消费的需求,基本需求为国产与进口量各占一半。

  三、天然橡胶主要用途

  天然橡胶因其具有很强的弹性和良好的绝缘性、可塑性、隔水隔气、抗拉和耐磨等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工业、农业、国防、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医药卫生领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如交通运输上用的轮胎;工业上用的运输带、传动带、各种密封圈;医用的手套、输血管;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胶鞋、雨衣、暖水袋等都是以橡胶为主要原料制造的,国防上使用的飞机、大炮、坦克,甚至尖端科技领域里的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都需要大量的橡胶零部件。

  轮胎的用量要占天然橡胶使用量的一半以上。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公司、山东成山橡胶公司、山东轮胎厂、杭州中策有限公司、东风轮胎集团公司和桦林轮胎集团公司等轮胎企业是我国天然橡胶的使用大户。

  四、历年价格走势及影响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目前影响天然橡胶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

  1)、国际天然橡胶市场供求情况及主要产胶国的出口行情

  2)、国际市场交易行情

  3)、国际天然橡胶组织成员国签定的国际天然橡胶协议

  4)、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和消耗情况

  5)、我国对天然橡胶的进口政策及税率水平

  6)、合成胶的生产及应用情况

  7)、主要用胶行业的发展情况,如汽车工业

  8)、自然因素:季节变动和气候变化

  9)、政治因素:政策和政局的变动

  五、天然橡胶的期货交易

  天然橡胶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具备作为期货品种的一般条件:

  1)、天然橡胶是一种世界性大宗商品,用途非常广泛。

  2)、天然橡胶采集于多年生长的橡胶树,短时期内难以调整供应,生产变化周期较长,且产量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所变动,因而其供应关系经常处于较大的不平衡状态,价格波动剧烈。

  3)、天然橡胶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品质较稳定,规格等级划分明确,容易标准化。

  4)、天然橡胶为固体颗粒或片状,易于储运和运输,能够满足期货实物交割的基本要求。

  目前,天然橡胶已经成为国际上一种典型的热带商品期货品种,从事天然橡胶期货交易的主要有东京工业品交易所和新加坡ras商品交易所。

  燃料油

  第一篇 燃料油基本情况介绍

  石油是国际经济和政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关乎国家的战略地位和战略选择。从50年代开始,石油政治、石油外交就一直在国际上叱咤风云。中东地区的问题之所以长期成为热点,根本的原因也是为了争夺石油。

  石油是由各种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石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包含颜色、密度、黏度、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荧光性、旋光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组成成分和杂质含量等。

  石油产品根据生产方法和最终用途可分为燃料、溶剂和化工原料、润滑剂和相关产品、蜡、沥青、石油焦等几大类。而燃料类当中又可以分为汽油、煤油、柴油和工业燃料油,这里重点介绍工业燃料油。

  燃料油是石油炼制产品的一种。广泛用于船舶锅炉燃料,加热炉燃料、冶金炉和其他工业炉燃料。燃料油主要由石油裂化残渣油和直馏残渣制成,其特点是黏度大,含非烃类化合物、胶质、沥青质多。

  燃料油作为炼油过程中的最后一种产品,产品质量控制有着较强的特殊性。最终燃料油产品形成受原油品种、加工工艺、加工深度等许多因素的制约。

  根据不同标准,燃料油可进行以下分类:

  1、根据加工工艺流程,燃料油可分为常压重油、减压重油、催化重油和混合重油。常压重油指炼厂常压装置分馏出的重油;减压重油指炼厂催化、裂化装置分馏出的重油(俗称油浆);混合重油一般指减压重油和催化重油的混合。

  2、根据用途,燃料油可分为船用燃料油、炉用燃料油(重油)及其他燃料油。

  3、根据出厂时是否形成商品量,燃料油可分为商品燃料油和自用燃料油。商品燃料油指在出厂环节形成商品的燃料油;自用燃料油指用于炼厂生产的原料或燃料而未在出厂环节形成商品的燃料油。

  燃料油的主要技术指标有黏度、含硫量、闪点、水分、灰份和机械杂质等。

  1、黏度:黏度是燃料油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是划分燃料油等级的主要依据。它是对流动性阻抗能力的度量,它的大小表示燃料油的易流性、易泵送性和易雾化性能的好坏。目前国内较常用的是40oc运动黏度(馏分型燃料油)和100oc运动黏度(残渣型燃料油)。我国过去的燃料油行业标准用恩氏黏度(80oc、100oc)作为质量控制指标,用80oc运动黏度来划分牌号。油品运动黏度是油品的动力黏度和密度的比值。运动年度的单位是stokes,即斯托克斯,简称斯。当流体的动力年度为1泊,密度为1g/cm3时的运动黏度为1斯托克斯。cts是centistokes的缩写,意思是里斯,即1斯托克斯的百分之一。

  2、含硫量。燃料油中的硫含量过高回引起金属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根据含硫量的高低,燃料油可以划分为高硫、中硫和低硫燃料油。

  3、闪点。是涉及使用安全的指标,闪点过低会带来火隐患。

  4、水分。水分的存在会影响燃料油的凝点,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燃料油的凝点逐渐上升。此外,水分还会影响燃料油机械的燃烧性能,可能会造成炉膛熄火、停炉等事故。

  5、灰份。灰份是燃烧后剩余的不能燃烧的部分,特别是催化裂化循环油和油浆渗入燃料油后,硅铝催化剂粉末会使泵、阀磨损加速。另外,灰分还会覆盖在锅炉受热面上,使传热性变坏。

  6、机械杂质。机械杂质会堵塞过滤网,造成抽油泵磨损和喷油嘴堵塞,影响正常燃烧。

  第二篇 国际市场燃料油价格体系

  由于国际成品油市场的发展历史较短,作价方式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国际市场上还

  没有真正意思上的燃料油期货合约。在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定价基本上参考三个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即欧洲的荷兰鹿特丹、美国的纽约以及亚洲的新加坡市场,此外,最近发展起来的日本东京市场对远东市场的贸易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下面主要以新加坡为例作简要说明。

  新加坡是世界石油交易中心之一,新加坡燃料油市场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传统的现货市场,二是普氏(platts)公开市场,三是纸货市场。

  1、传统的现货市场

  传统的现货市场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进行燃料油现货买卖的市场,市场规模大约在每年3000~4000万吨左右。

  2、普氏(platts)公开市场

  普氏(platts)公开市场是指每天下午5:00-5:30在普氏(platts)公开报价系统上进行公开现货交易的市场,该市场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进行燃料油实货的交割,而主要是为了形成当天的价格,起到发现价格的作用。该市场的运作是由各油品公司的交易员于每天下午5:0015:30在普氏的公开电子交易平台上报出该公司的买卖意向,并通过网络显示在所有油公司的电脑显示屏上。当日5:30以后,普氏的编辑根据当日该系统上成交的燃料油的数量和价格,根据一定的方法估算处理后公布出一个当日的燃料油价格。如果当天在该系统上没有成交,那么普氏的编辑会根据买卖双方的报价估算并公布一个价格作为当日的结算价格。目前普氏(platts)公开市场每年的交易量大约在600—1000万吨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普氏每天公布的价格并不是当天装船的燃料油的现货价格,而是15天后交货的价格。因为根据亚洲地区的贸易习惯,大多数公司都倾向于提前买货,而卖方也倾向于提前卖货,结果大多数的实货交割都集中在15-30天这个时间段上。

  3、纸货市场(paper market)

  新加坡纸货市场大致形成于1995年前后,从属性上讲是属于衍生品市场,但他是otc市场,而不是交易所场内市场。纸货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有石脑油、汽油、柴油、航煤和燃料油。目前新加坡燃料油纸货市场的市场规模大约是现货市场的三倍以上,也就是每年成交1亿吨左右,其中80%左右是投机交易,20%左右是保值交易。

  纸货市场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避险的场所,他的交易对象是标准合约,合约的期限最长可达三年,每手合约的数量为5000吨,合约到期后不进行实物交割,而是进行现金结算,结算价采用普氏公开市场最近一个月的加权平均价,经纪商每吨收取7美分即每手350美圆的佣金,由于是一个otc市场,纸货市场的交易通常是一种信用交易,履约担保完全依赖于成交双方的信誉。

  目前我国南方地区的燃料油贸易商为了稳健的进行国际采购,大都委托境外代理商进行新加坡燃料油纸货交易。据统计,我国国内企业的交易量占新加坡纸货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分额。尽管市场需求和实际交易量很大,但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这类交易目前还处于灰色地带,除极少数具有合法资质的大公司外,大多是在幕后通过不同方式委托代理商转手操作,很多时候甚至要购买黑市外汇进行交易,交易的公开性和交易信息获取的平等性得不到保证,因而总体上保值效果不佳,对新加坡市场的影响力也较小。

  新加坡交货的180cst高硫燃料油即期现货交易价格走势图

  第三篇  我国燃料油市场的现状

  我国燃料油消费主要集个在发电、化工、治金、轻工等行业。以1999年消耗量为例,电力行业的消费量最大,占27%,其次是石化行业,主要用于化肥原料和石化企业的燃料,所占比例由1995年的37%下降到1999年的25%;近年来燃料油增加最多的是建材和轻工行业(包括平板玻璃、玻璃器皿、建筑及生活陶瓷等),其所占比例已由1995年的10.6%增加到1999年的l7%。1`此外,治金占l6%,铁路占1%,交通占5%,民用煤气占2%。

  据统计,1998年我国燃料油消费大省是广东、辽宁、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其中广东省燃料油的消费量占全国总消费量近27%,超过90o万吨,消费主要集中在地方和三资企业的电厂。

  我国近年来燃料油进口主要来自俄罗斯、韩国和新加坡,从这三国进口的燃料油占87%左右。1995年从韩国进口只占20%,2000年己达54%,1995年从俄罗斯进口只占7%,到2000年已达20%;而从新加坡进口的燃料油则大幅度下降,1995年占62%,到2000年己下降为l3%。

  今年初,我国成品油国营贸易进口取消配额管理,改为自动许可管理。按照入世承诺,2004年底我国将对外资开放油品零售市场,2006年底放开油品批发市场。目前,外资石油公司加快抢滩国内成品油市场,位列世界500强的各大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在我国投资建厂设点。

  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家“十五”期间节约和替代燃料油计划以及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的实施,以及炼厂对石油产品加工程度的提高,我国燃料油消费总体应呈递减趋势。我国燃料油产量已由1991年的3200多万吨减少到2002年的1800多万吨,下降47%。同时主要用油行业的终端消费也在减少,如发电行业“油改煤”、冶金行业采取节能节油技术及国家计划在“十五”期间节约和替代燃料油1600万吨政策的实施,尤其是近几年进口燃料油价格上升等,都抑制了需求的增加。1991年至2002年的十多年间,我国燃料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不足0.5%,是国内石油产品中消费增速最低的品种。

  锌

  大连商品交易所

  大豆

  一、大豆基本知识

  大豆属于蝶形花科,大豆属。别名黄豆。大豆原产于我国,据推算,我国种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

  我国大豆主要生长在北方地区,黑龙江和山东省是我国大豆最大的产区,其次是河南、河北和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按其播种季节的不同,可分为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和冬大豆四类,但以春大豆占多数。春大豆一般在春天播种,十月份收获,十一月份开始进入流通渠道。我国春大豆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河北、山西中北部,陕西北部及西北各省(区)。夏大豆大多在小麦等冬季作物收获后再播种,耕作制度为麦豆轮作的一年二熟制或二年三熟制。我国夏大豆主要分布于黄淮平原和长江流域各省。秋大豆通常是早稻收割后再播种,当大豆收获后再播冬季作物,形成一年三熟制。我国浙江、江西的中南部、湖南的南部、福建和台湾的全部种植秋大豆较多。冬大豆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的南部。这些地区冬季气温高,终年无霜,春、夏、秋、冬四季均可种植大豆。所以这些地区有冬季播种的大豆,但播种面积不大。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在大豆生产和出口上仅次于美国。欧共体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地区。

  我国大豆产量仅占世界的11%,出口量的2%,进口量的1%。

  大豆富含蛋白质和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在统计口径上,国际上大豆被定义为一种油籽作物,而我国把它定义为一种粮食作物。

  美国大豆一般不用于直接食用或加工食品(如做豆腐),而主要用于榨油。因此,美国大豆的需求,实际上是对其产品豆油和豆粕的需求。同样也是中美大豆品质的差异,日本和东南亚每年也都进口部分中国大豆,主要用于制作食品。

  豆油主要用于直接食用和工业用,而豆粕则主要用来作为富含蛋白质的饲料。

  大豆按种皮的颜色和粒形分五类:

  1、黄大豆:种皮为黄色。按粒形又分东北黄大豆和一般黄大豆两类。

  2、青大豆:种皮为青色。

  3、黑大色:种皮为黑色。

  4、其它色大豆: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一颜色大豆。

  5、饲料豆(秣食豆)

  二、影响大豆价格诸因素

  1、国内大豆供需状况

  1)国际市场状况

  (1)产量和进口量

  从国内主产区的生产情况看,我国的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一是东北春大豆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二是黄淮流域夏大豆区,包括河北、河南、安徽、山东等省;三是长江流域夏大豆区,包括江苏、湖北等省。

  从大豆进出口情况看,1995年之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1995年我国首次成为大豆净进口国,并一直持续至今。

  (2)消费量和出口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类食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家禽、畜牧业的发展进程。作为饲料主要配料之一的豆粕的消费量迅速上升,从而导致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压榨需求增幅极大

  2、国际大豆供需状况

  (1)国际大豆生产与供给量

  大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作物,最早产于我国。目前,世界大豆四大主产国分别为美、巴西、阿根廷和中国。

  从世界大豆出口状况看,美国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巴西、阿根廷大豆出口量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位,由于大豆的季节性关系,南美和美国大豆交替供应着世界市场。

  (2)国际市场大豆的需求状况

  世界大豆的总需求量近十年来逐年增长,世界大豆的总进口量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欧共体是最主要的大豆进口地区;亚太地区是仅次于欧共体的世界第二大豆市场。 中国的进口量近年来迅猛增长,是世界大豆进口增长的源动力之一。

  3、大豆季节性供应

  大豆受生产周期的影响,一年内价格也呈周期性变化。大豆季节性供应:北方春大豆十月份收获,但由于刚收割的大豆含水份较高,运往南方销区易变质,不易储存,需要晒晾后才可外运,故大宗外运要比农民上市迟一个月左右。同时,粮食部门或其它粮食经营单位根据当年产量丰歉及价格变动趋势会有囤积或急售现象,给贸易市场价格带来难以预测的变化。但基本规律是,供应充足或产量较多的年份,11-1月市场大豆较多,以后月份相对较少; 供应短缺或生产量相对减少时,11-1月份市场大豆相对较少, 以后月份供应相对均匀,这是囤积的作用引起的。

  大豆季节性需求:大豆一年四季都有消费,而且消费量较大,近几年消费需求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需求的季节性已越来越不明显。一般在7-9月大豆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豆价格季节性变化:11月由于新豆开始上市,价格不断下降,到1月份由于新豆继续上市,价格下降到最低, 此后价格开始逐渐回升,正常年份每月以3%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减产年份,9-11 月份大豆价格上升较多。所以大豆贸易最关键的月份是当年9月至次年1月份,交易量大,价格变化也大,若不了解大豆的产需情况,风险也最大,同时,这几个月份对全年大豆价格起着主导作用,标志着价格变动趋势。

  4、大豆相关产品

  大豆的价格与它的后续产品豆油、豆粕及豆粉有直接的关系,这三种产品有其完全不同的使用及需求结构。因此预估大豆产品的需求是大豆需求最主要的因素。

  大豆的其它替代品的产量、价格及消费的变化对大豆价格也有影响作用。大豆作为食品其替代品有豌豆、绿豆、芸豆等;作为油籽其替代品有菜籽、棉籽、葵花籽、花生等;作为饲料蛋白有鱼粉等。

  5、国家政策和地方性法规

  各种政策和法规可区分为主产国政策、主要消费国政策、国内政策和国内主产区政策。

  (1)主产国政策 美国是世界大豆的主产国,美国农业政策是影响大豆供应的一项重要的政策。

  (2)主要进口国政策 欧共体是世界大豆的主要进口地区,这些国家的农业政策、 进口政策和食品健康安全方面的政策对全球大豆贸易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3)国内政策 目前,国家即将出口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一重要政策,这一政策将对大连大豆的期货价格产生影响。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国家继续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制度。收购保护价的确定原则是根据农民的生产成本和一定的纯收益来确定。二是定购粮收购价格将由各省、市区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但不得低于收购保护价。三是国家将利用囤积和抛售储备粮以及调节进出口来对粮价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大豆期价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内。

  (4)国内主产区政策 随着全国性大市场的进一步建立,一些旨在地区封锁、地方保护的政策逐步消亡

  豆粕

  一、豆粕的基本情况

  豆粕是大豆经过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二种。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而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所得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极为重要,温度过高会影响到蛋白质含量,从而直接关系到豆粕的质量和使用;温度过低会增加豆粕的水份含量,而水份含量高则会影响储存期内豆粕的质量。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是国内目前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

  按照国家标准,豆粕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豆粕、二级豆粕和三级豆粕。从目前国内豆粕现货市场的情况看,1999年国内豆粕加工总量(不含进口豆粕)大约为1000万吨,其中一级豆粕大约占20%,二级豆粕占75%左右,三级豆粕约占5%,三个等级豆粕流通量的变化主要与大豆的品质有关。从不同等级豆粕的市场需求情况看,国内少数有实力的大型饲料厂使用一级豆粕,大多数饲料厂目前主要使用二级豆粕(蛋白含量43%),二级豆粕仍是国内豆粕消费市场的主流产品,三级豆粕已很少使用。

  豆粕一般呈不规则碎片状,颜色为浅黄色至浅褐色,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豆粕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40%~48%,赖氨酸2.5%~3.0%,色氨酸0.6%~0.7%,蛋氨酸0.5%~0.7%。

  二、豆粕有哪些用途

  豆粕是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等12种动植物油粕饲料产品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作为一种高蛋白质,豆粕是制作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还可以用于制作糕点食品,健康食品以及化妆品和抗菌素原料。

  三、影响豆粕价格的因素分析

  1. 豆粕供给因素分析

  豆粕生产和消费情况、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情况已经作了介绍,这些因素都是影响豆粕价格的重要因素。豆粕供给方面主要由三部分组成:a、前期库存量,它是构成总产量的重要部分,前期库存量的多少体现着供应量的紧张程度,供应短缺价格上涨,供应充裕价格下降。b、当期生产量。豆粕当期产量是一个变量,它受制于大豆供应量、大豆压榨收益、生产成本等因素。c、豆粕的进口量。我国即将加入wto,豆粕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已经成为豆粕进口国,国际市场对国内豆粕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应尽可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国际价格水平,进口政策和进口量的变化。美国是主要的豆粕出口国,每周四美国农业部发布出口销售报告(u.s. export sales reports),其中有美国豆粕出口数据,包括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数据,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分析豆粕供求情况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储存时间较短。在南方,豆粕的储存时间一般为3~4个月,而在北方可储存8个月左右,从而使豆粕在现货市场上周转很快,贸易商都希望在短期内完成交易。一旦储存时间过长,豆粕质量发生变化,厂家只能降价销售。豆粕储存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一旦出现集中供货的情况,豆粕的区域性价格就会立即下跌。例如,进口豆粕集中到货,会影响进口口岸周边地区的供求关系,导致豆粕价格下跌。豆粕储存时间短,一方面促进了豆粕的市场流动,另一方面也造成豆粕价格波动频繁。

  此外,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还有:国内大豆加工能力,替代品(如其他饼粕、玉米等)的相对生产成本等。

  2. 豆粕需求因素分析。

  豆粕需求通常有国内消费量、出口量及期末商品结存量三部分组成。a、国内消费量。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影响豆粕国内消费量的主要因素有:国内饲料工业发展情况,消费者购买力的变化,人口增长及结构的变化,政府鼓励饲料工业发展的政策等。b、出口量。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出口量的增加会减少国内市场的供应;反之,出口减少会增加国内供应量。目前,我国豆粕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没有豆粕出口的情况。c、期末商品结存量。如果当年年底存货增加,则表示当年商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期货价格就可能会下跌;反之,则上升。由于豆粕的存储时间较短,期末结存量数据对豆粕价格影响较小。

  豆粕需求还要考虑国际市场的供求变化,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的需求变化,亚洲国家的消费者食用禽肉、猪肉较多,养殖业、饲料业比较发达,对豆粕的需求量较大。亚洲国家的经济景气状况对豆粕的需求有较大的影响,经济不景气,亚洲地区的进口量就少;经济复苏、增长,豆粕进口量就会增加。

  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还有: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者偏好,替代品的供求,人口变动,商品结构变化及其它非价格因素等。

  3. 豆粕与大豆、豆油的比价关系

  豆粕是大豆的副产品,每1吨大豆可以制出0.2吨的豆油和0.8吨的豆粕,豆粕的价格与大豆的价格有密切的关系,每年大豆的产量都会影响到豆粕的价格,大豆丰收则豆粕价跌,大豆欠收则豆粕就会涨价。同时,豆油与豆粕之间也存在相互关联,豆油价好,豆粕就会价跌,豆油滞销,豆粕产量就将减少,豆粕价格将上涨。

  大豆压榨效益是决定豆粕供应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油脂厂的压榨效益一直低迷,那么,一些厂家会停产,减少豆粕的市场供应量。以3月中旬的油脂厂压榨为例来具体分析,东北地区豆油出厂价格为5500元/吨,按照14.5%的出油率计算,每吨大豆的出油价值798元。3月中旬,东北地区豆粕价格稳定在1750元/吨的价位。按照83%的出粕率计算,每吨大豆的豆粕价值达到1453元。由此可见,目前东北地区大豆的压榨效益已下跌至100元/吨,较1999年同期大为减少,而且这一压榨效益还没有考虑每吨大豆170-180元的压榨费用。因此,此时大豆主产区东北地区的榨油厂的效益状况已相当艰难(见表5-1)。相对而言,同期进口大豆的压榨效益比国产大豆的要高,这是因为进口大豆的出油率高。

  4. 豆粕价格变化的季节性因素

  通常11月份大豆收获后的几个月份是豆粕的生产旺季,4~8月份是豆粕的生产淡季,而豆粕的需求一般从3月份开始到10月份逐步转旺,在此期间,豆粕的价格波动会很大。豆粕价格还随豆粕主产区的收购、库存变化而波动。

  5. 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近几年,豆粕进出口贸易非常活跃,进口豆粕占国内消费量越来越大,国际市场豆粕价格(特别是cbot豆粕期货合约交易价格)已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近年来,国际豆粕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很大,1997年cbot豆粕期货价格的最高价为300美元/短吨, 2000年1月份豆粕价格已降至160-170美元/短吨。下图是1995年4月至2000年3月cbot豆粕期货价格(3月连续的周k线)走势图。

  目前饲料用豆粕的质量标准执行国标gb10380-89。进口豆粕的品质均一性好,进口豆粕按国标定级后,一般除粗纤维指标只能符合国标三级标准外,其它指标都能达到国标二级以上要求。由于运输时间长,进口豆粕的新鲜度一般比国产豆粕的差,赖氨酸等指标比国产豆粕稍低一些,因此,在现货贸易中,进口豆粕的价格比国产豆粕要低大约100元/吨左右。由于进口豆粕到货量大且比较集中(一般每船3至5万吨),所以,每次货船进港都会造成短暂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当地豆粕价格也会随之下跌。

  6.进出口政策的影响

  1995年国家下调了豆粕的进口关税,关税率为5%,增值税为13%。国家支持豆粕的进出口贸易,对进出口权及进出口量完全放开。由于96至97年间国内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所以许多有进出口权的企业都从事豆粕进口买卖,促成了豆粕国内外市场快速接轨,国内豆粕价格也迅速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

  有一个时期,国家对于饲料生产发展一直实行扶持政策,进口饲料免征增殖税,进口豆粕也享受此优惠政策,仅征收5% 的关税,增殖税免征。这一政策导致1997-1998年我国的豆粕进口量猛增,豆粕价格快速下跌。1999年7月,国家恢复对进口豆粕征收增殖税,豆粕进口量大幅减少,国内豆粕现货价格在低位企稳后,大幅反弹。

  7. 我国加入wto后对国内豆粕市场的影响

  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按照wto的规则要求,我国将向外国开放农产品市场。从现在的国内外农产品比价关系来看,我国的多数农产品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入关以后,国际市场上廉价质优的农产品将涌入国内,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但是,由于国家一直采取鼓励发展饲料生产,对豆粕实行放开经营的政策,豆粕的进口贸易不受任何的限制。根据中美两国政府签订的《中美农业协议》,中国豆粕的进口关税将保持现有的5%不变。因此,加入wto对国内豆粕市场的实际影响很小,对交易者的心理影响较大。

  玉米

  一、玉米常识

  禾本科玉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zea mays l.(又称玉蜀黍)株形高大,叶片宽长,雌雄花同株异位,雄花序长在植株的顶部,雌花序(穗)着生在中上部叶腋间,为异花(株)授粉的一年生作物。有苞米、棒子、玉茭、苞谷珍珠米等俗称,起源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带到了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传到了世界各地,并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大约在16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18世纪又传到印度。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种植,玉米成为最主要的饲料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尽管还有大麦、燕麦、高粱等饲料作物,但其产量与玉米相比,实在是冰山之一角。玉米占世界粗粮产量的65%以上,占我国粗粮产量的90%。玉米是制造复合饲料的最主要原料,一般占80%,其余20%为豆粕或鱼粉等高蛋白添加物。

  在世界谷类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而居第3位,平均单产则居首位。从北纬58°到南纬42°,从低于海平面的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到36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都能栽种。以北美洲最多,其次为亚洲、拉丁美洲、欧洲等。中国的玉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2位。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北走向西南这一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面积85%。

  玉米籽粒中含有70-75%的淀粉,10%左右的蛋白质,4-5%的脂肪,2%左右的多种维生素。籽粒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含量均比稻米多。以玉米为原料制成的加工产品有500种以上。

  玉米的种子包括果皮、种皮、胚和胚乳,但果皮和种皮紧密连结,不易分开。胚乳分糊粉层和淀粉层。籽粒因品种不同有黄、白、紫红、条斑等色,最外一层果皮通常是透明无色的,只有少数品种是紫红或条斑色。胚位于籽粒基部一侧,占籽粒总重的10-15%,胚乳占80-85%,果皮和种皮占6-8%。籽粒形状、大小和透明度等随品种类型而不同,如马齿型品种粒大,扁平近长方形;硬粒型品种粒小,近于圆形,透明度好。

  玉米是喜温短日照作物。从种子萌动发芽到新种子成熟,全生育期需90-150天。一般晚熟品种,因播种期早,生长前期温度偏低,生育期偏长;反之则短。中国的早熟品种生育期90-100天,多春播。光照长短和光谱成分,对玉米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全生育期可分为苗期(播种至拔节)、穗期(拔节至抽穗)、花粒期(抽穗至成熟)3个生育时期。

  从发芽开始,经出苗,生根,茎叶形成等过程。中国北部地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的春玉米,需12-15天出苗,约有6月上中旬拔节。夏播玉米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播种,一般5-6天后出苗,至7月上中旬拔节。生长特点是以根系生长为主,根的生长量比地上部茎叶大。根的干物重增长量比茎叶的干物重多1-1.5倍。苗期茎和叶相比,叶的生长比茎快。

  春播玉米抽穗期在7月中下旬,夏播玉米在8月中下旬,依品种、地区、播种期和栽培条件的不同而异。这时期的生育特点是既有根、茎、叶的旺盛生长,又有内部雌、雄穗的快速分化,是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同时旺长时期。

  二、玉米的用途

  由于玉米籽粒和植株在组成成分方面的许多特点,决定了玉米的广泛利用价值。世界玉米总产量中直接用作食粮的只占三分之一,大部分用于其他方面。

  1.食用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粮之一,特别是一些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现今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以玉米籽粒作为主要食粮,其中亚洲人的食物组成中玉米占50%,多者达90%以上,非洲占25%,拉丁美洲占 40%。玉米的营养成分优于稻米、薯类等,缺点是颗粒大、食味差、粘性小。随着玉米加工工业的发展,玉米的食用品质不断改善。形成了种类多样的玉米食品。

  (1)特制玉米粉和胚粉:玉米籽粒脂肪含量较高,在贮藏过程中会因脂肪氧化作用产生不良味道。经加工而成的特制玉米粉,含油量降低到1%以下,可改善食用品质,粒度较细。适于与小麦面粉掺和作各种面食。由于富含蛋白质和较多的维生素,添加制成的食品营养价值高,是儿童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

  (2)膨化食品:玉米膨化食品是70年代以来兴起而迅速盛行的方便食品,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均匀、质地柔软的特点,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提高了营养价值和食品消化率。

  (3)玉米片:是一种快餐食品,便于携带,保存时间长,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制作其他食品,还可采用不同佐料制成各种风味的方便食品,用水、奶、汤冲泡即可食用。

  (4)甜玉米:可用来充当蔬菜或鲜食,加工产品包括整穗速冻、籽粒速冻、罐头三种。

  (5)玉米啤酒:因玉米蛋白质含量与稻米接近而低于大麦、淀粉含量与稻米接近而高于大麦,故为比较理想的啤酒生产原料。

  2.饲用

  世界上大约65%的玉米都用作饲料,发达国家高达80%,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1)玉米籽粒:玉米籽粒,特别是黄粒玉米是良好的饲料,可直接作为猪、牛、马、鸡、鹅等畜禽饲料;特别适用于肥猪、肉牛、奶牛、肉鸡。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浓缩饲料和配合饲料广泛应用,单纯用玉米作饲料的量已大为减少。

  (2)玉米秸秆:也是良好饲料,特别是牛的高能饲料,可以代替部分玉米籽粒。玉米秸秆的缺点是含蛋白质和钙少,因此需要加以补充。秸秆青贮不仅可以保持茎叶鲜嫩多汁,而且在青贮过程中经微生物作用产生乳酸等物质,增强了适口性。

  (3)玉米加工副产品的饲料应用:玉米湿磨、干磨、淀粉、啤酒、糊精、糖等加工过程中生产的胚、麸皮、浆液等副产品,也是重要的饲料资源,在美国占饲料加工原料的5%以上。

  3.工业加工

  玉米籽粒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初加工和深加工可生产二、三百种产品。初加工产品和副产品可作为基础原料进一步加工利用,在食品、化工、发酵、医药、纺织、造纸等工业生产中制造种类繁多的产品,穗轴可生产糠醛。

  另外,玉米秸秆和穗轴可以培养生产食用菌,苞叶可编织提篮、地毯、坐毯等手工艺品,行销国内外。

  (1)玉米淀粉:玉米在淀粉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世界上大部分淀粉是用玉米生产的。美国等一些国家则完全以玉米为原料。为适应对玉米淀粉量与质的要求,玉米淀粉的加工工艺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玉米淀粉加工已形成重要的工业生产行业。

  (2)玉米的发酵加工:玉米为发酵工业提供了丰富而经济的碳水化合物。通过酶解生成的葡萄糖,是发酵工业的良好原料。加工的副产品,如玉米浸泡液、粉浆等都可用于发酵工业生产酒精、啤酒等许多种产品。

  (3)玉米制糖:随着科技发展,以淀粉为原料的制糖工业正在兴起,品种、产量和应用范围大大增加,其中以玉米为原料的制糖工业尤为引人注目。专家预计,未来玉米糖将占甜味市场的 50%,玉米在下一世纪将成为主要的制糖原料。

  (4)玉米油:是由玉米胚加工制得的植物油脂,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其中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是构成人体细胞的组成部分,在人体内可与胆固醇相结合,呈流动性和正常代谢,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玉米油中的谷固醇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富含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治干眼病、夜盲症、皮炎、支气管扩张等多种功能,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由于玉米油的上述特点,且还因其营养价值高,味觉好,不易变质,因而深受人们欢迎。

  三、玉米的生产分布

  (一)、世界玉米生产分布情况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度到南纬35—40度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从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看,玉米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三位。

  近年来玉米生产发展很快。这主要得益于杂交种的采用、品种更新、生产条件改善与栽培技术的提高。美国的hallauer等研究指出,美国玉米增产总值的60%源于遗传改进即品种更新,我国也有类似的报道。玉米杂交种秸秆质量的改善及紧凑型品种的出现,使密植栽培成为可能,也使得玉米产量稳步增加。化肥投入的增加、水利设施的兴建等,都是玉米生产发展的原因。

  (二)、我国玉米生产分布情况

  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有3亿亩左右,分为六个种植区:

  *北方春播玉米区,以东北3省、内蒙古和宁夏为主,种植面积稳定在650多万公顷,占全国36%左右;总产2700多万吨,占全国的40%左右。

  *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以山东和河南为主,种植面积约6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32%,总产约2200万吨,占全国34%左右。

  *西南山地玉米区,以四川、云南和贵州为主,面积约占全国的22%,总产占18%左右。

  *南方丘陵玉米区,以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和江西为主。种植面积为全国的6%,总产不足5%。

  *西北灌溉玉米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一部分地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5%,总产约占3%。

  *青藏高原玉米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海拔高,种植面积及总产,都不足全国的百分之一。

  豆油

  一、属性

  豆油是大豆加工的油脂产品的总称,豆油按其加工程度可分为大豆原油和成品大豆油。在我国,大豆原油(也称毛油)主要为工厂的中间产品,目前我国进口大豆油也全部是大豆原油。由于大豆原油具有贸易量大、品质均一、容易储存、与国际现货和期货市场接轨等优势,所以是比较适合进行期货交易的品种。

  二、豆油的用途

  1、食用

  烹饪用油。烹饪用油是豆油消费的主要方式。从世界上看,豆油用于烹饪的消费量约占豆油总消费的70%。从国内看,烹饪用豆油消费约占豆油消费量的78%,约占所有油类消费的35%左右,它和菜籽油一起成为我国烹饪的两大主要用油。

  食品加工。豆油除了直接食用外,还可以用于食品加工。豆油可以用来制作多种食用油,如凉拌油、煎炸油、起酥油、人造奶油等。此外,豆油还被用于制造蛋黄酱等食品。我国食品加工用油量约占豆油总消费量的12%左右。由于餐饮习惯的不同,西方国家的这一比例要高于中国,如美国食品加工用油量约占国内豆油总消费的25%以上。

  2、工业及医药用途

  豆油经过深加工,在工业和医药方面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在工业方面,豆油经过加工可制甘油、油墨、合成树脂、涂料、润滑油、绝缘制品和液体燃料等,特别在制成生物柴油的需求方面增长强劲;豆油脂肪酸中硬脂酸可以制造肥皂和蜡烛;豆油与桐油或亚麻油掺和可制成良好的油漆。在医药方面,豆油有降低血液胆固醇、防治心血管病的功效,是制作亚油酸丸、益寿宁的重要原料。

  三、豆油的供给与需求

  1、国际市场

  2004年世界豆油产量与棕榈油的产量相当,位居所有植物油的前两位。豆油贸易量占世界植物油总贸易量的23% ,居各类植物油的第二位。

  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是世界主要的大豆生产国,2004/05年度四个主产国的产量占到世界总量的91%,从历史统计数据看,大豆主产国就是豆油的主要生产国,2004/05年度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的豆油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7%、17%、16%、17%,四国产量之和占世界豆油总产量的77% 。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产量也比较高,占世界总产量的8%。

  2、国内市场

  我国仍然是世界豆油生产和消费大国,2004/05年度豆油产量为577万吨,消费量为785万吨。近年来,豆油市场比较活跃,市场价格变动较为剧烈。

  从豆油进口的主要国家来看,阿根廷和巴西是我国豆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国。近几年,我国豆油进口量90%以上来自这两个国家,而美国对我国豆油进口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豆油的销售辐射范围主要受到费用的制约,其中运输成本是影响销售费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铁路运输费用的逐步降低,豆油的销售区域和辐射范围正呈现着稳步扩大的趋势。

  由于销售价格越来越透明,中间经销商的利润越来越低,原有的贸易公司正逐渐淡出豆油的流通环节。目前,更多的是大豆加工厂直接将豆油送达终端销售商或用户手中。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豆油消费量只有100万吨,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豆油消费增长很快,十多年来增长了近6倍,2004/05年度已经达到700多万吨。目前,豆油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植物油品种。

  三、豆油期货的主要特点

  (一)流通量大,商品率高。近几年,我国压榨、食品及饲料行业迅速发展,豆油产量、上下游相关行业规模及商品流通量都非常大。目前,我国豆油年产量达到500多万吨,其商品率在90%以上,这为豆油期货交易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豆油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市场,对于众多的豆油生产、经销和消费企业来说,都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套期保值是众多豆油相关企业规避价格风险的迫切需要。

  (二)价格波动大。大豆供给、豆油消费的季节性以及豆油不易储存的特点,导致豆油的价格波动性较大。同时,大豆、豆油的贸易政策、关税政策和配额政策对豆油价格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三)品种成熟,历史悠久。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于1950年7月就推出了豆油期货合约,多年来一直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年均交易量增长超过15%。目前豆油期货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农产品期货品种。

  (四)具有国际性特征,与国际市场接轨。大商所上市的豆油期货合约标的物,无论是进口豆油还是国产豆油,只要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都可以交割,真正体现了容纳全球豆油的国际性特征。

  (五)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考虑到豆油与大豆、豆粕的关联性,大商所借鉴大豆和豆粕期货合约的风险控制的经验,并参考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豆油期货合约风险管理办法,制定了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同时,为保证市场运行效率,在对市场风险管理量化中,考虑到豆油期货与大豆、豆粕期货的高度相关性,在相关数值选取上与大豆合约管理制度基本统一。如递增保证金单边持仓量起点设置为40万手,与大豆相同;豆油期货合约限仓数额与黄大豆2号期货合约保持一致等,方便现货企业,鼓励期货公司做大做强。

  (六)交割方式多样,贴近现货市场,企业可以灵活操作。豆油期货采用期货转现货、滚动交割等方式,采用厂库仓单和仓库仓单相结合的仓单流转方式,符合现货流通习惯,便于企业灵活操作和节省成本,高效、快捷地完成交割。

  (七)完善了大豆避险体系,实现品种间的套利操作。继大商所推出的两大成熟交易品种大豆、豆粕之后,豆油期货的上市,完善了大豆避险体系,从而为国内的油脂加工、贸易、消费企业提供了全面的套期保值操作品种,可以实现品种间的套利操作,真正为企业提供避险的工具,为投资者发现投资机会创造了条件。

  lldpe

  郑州商品交易所

  白糖

  食糖是天然甜味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饮料、糖果、糕点等含糖食品和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食糖作为一种甜味食料,是人体所必须的三大养分(糖、蛋白质、脂肪)之一,食用后能供给人体较高的热量(一公斤食糖可产生3900大卡的热量)。

  白砂糖(以下简称“白糖”)几乎是由蔗糖分这种单一成份组成的,白糖的蔗糖分含量一般在95%以上。食糖生产的基本原料是甘蔗和甜菜,甘蔗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甜菜生长于温带地区。我国甘蔗糖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广西、云南、广东湛江等地,甜菜糖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新疆、黑龙江、内蒙等地。尽管原料不同,但甘蔗糖和甜菜糖在品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国家标准对两者同样适用。

  我国是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糖料种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和产值仅次于粮食、油料、棉花,居第四位。

  2003年以前,我国食糖产量在600-800万吨之间,消费量基本维持在800万吨左右,食糖生产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大多数年份依靠食糖进口来弥补。2003年来我国食糖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消费量超过1000万吨,产销基本平衡。我国食糖产销量仅次于巴西、印度,居世界第三位(如果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统计,我国食糖产量居世界第四位)。我国食糖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国家宏观调控主要依靠国家储备,市场在价格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用甘蔗制糖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用甜菜制糖是近几十年才开始的。

  一、食糖的生产及其特点

  工厂利用甘蔗、甜菜榨取糖汁,经过沸腾浓缩,中心分离形成糖结晶,这种结晶称为原糖,呈浅棕色。原糖经过提炼后,成为日常消费的成品糖(如白砂糖、绵白糖等)。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制糖是采用“原糖——精糖”二步法的制糖生产方法,即“田间糖厂(产出半成品原糖)+精炼糖厂(产出精制糖)”生产方式,先是生产原糖,然后再回溶生产精炼糖的方法。大部分糖厂生产原糖,然后供给精炼糖厂进行精炼生产精炼糖,作为饮食用糖供应市场。我国糖厂全部采用一步法生产,即糖厂通过甘蔗榨汁、沸腾浓缩、中心分离、提炼等工艺一次性直接生产出日常消费的白糖。

  我国白糖生产有如下特点:

  一是糖料与其它作物不同的是,收获后不能直接变成商品糖,必须经过工业化加工,因此白糖属于工业品。

  二是由于工业化加工需要较大的设备投入,糖价高且有充足的糖料时,加工能力的增加滞后;同样,糖价低或原料不足时,加工能力又不容易很快减下来,因此,糖价格波动周期比一般农产品要长一些。

  三是2002年以来,北方的甜菜糖生产大幅萎缩。进入90年代,我国食糖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足,糖价走低,生产甜菜糖无利可图甚至损失惨重。受此影响,我国甜菜糖年产量逐年减少,特别是近年来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改种其他农产品的影响,北方甜菜糖大幅度减产。2002/03榨季,甜菜糖产量仅为124万吨,2003/04榨季甜菜糖产量进一步下降为58.73万吨,在产糖量中所占比例由11.67%下降到5.86%,2004/05榨季,甜菜糖产量为60.3万吨,占全国食糖产量的6.5%,较上年有所增加

  四是糖业生产出现从北向南、从沿海向内陆、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近年来,广西、云南两省区食糖调出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

  五是我国食糖的生产具有非常强的周期性。纵观我国食糖的生产历史,食糖生产的周期大致以6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基本上是3年连续增产,接下来的3年连续减产。从1990年到1995年为一个周期:1990-1992年连续增产,1993-1995年连续减产。从1996-2001年为一个周期:其中,1996-1999年连续增产,2000-2001年连续减产。下一个周期将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结束。而目前我国食糖生产正处于一个增产的周期阶段。

  导致食糖生产周期性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糖料种植具有自然的周期性生长规律。如甘蔗种植一次,宿根可以生长3年。同时,农作物的生产也有自然的大年、小年之分。

  第二,糖料的生产和加工时间比较长,糖料作物的生产一年一季,食糖的生产也是如此,一旦糖料大幅度减产或增产,如果没有外在的人为调控措施,只能是减产时短缺待价而沽,增产时过剩低价倾销。

  第三,周期性出现的自然灾害也导致糖料生产的强周期性。

  第四,食糖价格波动的周期性与食糖的生产的周期性相互影响。

  二、食糖的种类

  食糖的种类很多。根据加工环节不同、加工工艺不同、深加工程度不同、专用性不同,食糖可以分为原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方糖、赤砂糖、土红糖等。白砂糖、绵白糖俗称白糖。食品、饮料工业和民用消费量最大的为白砂糖,按照国标gb317-1998生产的一级及以上等级的白砂糖占我国食糖生产总量的90%以上。

  根据制糖工艺的不同,白砂糖可分为硫化糖和碳化糖。碳化糖保质期较长,质量较好,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糖厂生产的是硫化糖。

  根据制糖原料不同,白砂糖又分甘蔗糖和甜菜糖,其中我国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白砂糖占主导地位。

  三、影响我国食糖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食糖市场波动的原因较多,既有国内生产供给和国际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又有食糖消费、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因素,因此,食糖成为我国农产品中价格波动最大的品种之一。

  1、食糖产销不稳定是造成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我国食糖消费主要依靠国内生产,国内食糖产量的大幅变化,直接引起了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稳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同时,我国食糖季节生产、全年销售,区域生产、全国销售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也引起榨季与非榨季、产区与销区的价格变化,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2、糖料生产的波动是食糖市场波动的根本原因。制糖业是典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制糖原料是决定食糖供给的基础因素。多年以来,糖料生产由于生产周期和产业链较长,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相对滞后,加上蔗农市场意识不强,造成信息的不对称,致使糖料种植、食糖生产和市场的脱节,特别是市场信息的不准确甚至失真,容易对糖料种植形成误导,加大了糖料种植面积的不稳定性,引起市场的连锁反应,糖料产量直接影响食糖的生产,成为影响食糖市场的根本原因。

  3、国际市场的变化以及进口和走私对国内食糖市场的影响较大。我国对国内食糖市场的保护程度相对较低,我国成为食糖净进口国,将国内食糖市场的价格波动变化与国际市场价格走势比较可以看出,二者的波动周期与规律基本一致,出现联动现象。

  我国食糖市场的价格波动较大,原因较多,要保证市场的稳定运行, 必须加强和改进对食糖市场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处理好农民与企业、生产与流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几方面的关系,实现糖业种植、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协调发展。

  四、食糖榨季

  我国食糖的生产销售年度从每年的10月1日到翌年的9月31日。甘蔗糖榨季从每年的11月开始,次年的4月结束;甜菜糖榨季从每年的10月开始到次年的2月结束。我国食糖主产区中海南和广东湛江开榨较早,云南开榨较晚。

  小麦

  一、小麦概述

  小麦是我国粮食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是营养比较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商品粮。小麦籽粒含有丰富的淀粉、较多的蛋白质、少量的脂肪,还有多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b。小麦按播种季节分,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小麦品质的好坏,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与质量。一般,春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于冬小麦,但春小麦的容重和出粉率低于冬小麦。

  冬小麦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冬小麦生育期较长,且不同地区生长期差异较大,中国南方冬麦区为120天,北方冬麦区为270天以上,西南部高海拔地区可达330天以上,全世界的冬小麦种植面积约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75%,分布广泛。

  春小麦春季播种,当年夏、秋收获,春小麦生育期短,通常为80-120天,种植面积约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25%,多分布在纬度较高地区。我国小麦也以冬小麦为主。

  小麦按皮色的不同,可分为白皮小麦和红皮小麦两种。白皮小麦呈黄色或乳白色,皮薄,胚乳含量多,出粉率较高;红小麦呈深红色或红褐色,皮较厚,胚乳含量少,出粉率较低。

  小麦按籽粒胚乳结构呈角质或粉质的多少,可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

  角质,又叫玻璃质,其胚乳结构紧密,呈半透明状;粉质胚乳疏松,呈石膏状。凡角质占本粮粒横截面1/2以上的籽粒,称角质粒。含角质粒50%以上的小麦称硬质小麦。硬质普通小麦含蛋白质、面筋较多。质量也较好,主要用于制面包、馒头、中国面条等主食品。粒质特硬、面粉含量高的硬质小麦,适以制通心粉、意大利面条和挂面。

  凡角质不足本粮粒1/2(包括1/2)的籽粒,称粉质粒。含粉质粒50%以上的小麦,称为软质小麦。软质普通小麦粉质多、面筋少,适合制饼干、糕点、烧饼等。

  小麦籽粒可用于制酒精、淀粉和糊精,作为制葡萄酒、白酒、啤酒、酱油、醋的原料。麦粉经细菌发酵转化为麸酸钠后,可提制味精。

  二、世界小麦的分布

  全世界小麦产量最多的是中国(约占全世界产量的29%),其次是欧盟、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东欧和澳大利亚等国。

  三、我国小麦的分布、产量及进出口概况

  1) 我国小麦分布

  在我国,各地都有小麦种植。全国冬小麦面积约占小麦总面积的84%和90%,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主产省份有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四川、安徽、陕西、湖北、山西等省。其中河南、山东种植面积最大。春小麦播种面积约占16%,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主产省有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青海等省。小麦主要种植区有以下几个:

  东北春麦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和辽宁、内蒙部分地区。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接近全国的8%,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及总量的47%和50%,故为春小麦的主产区。在黑龙江有大量国营农场。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映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

  北部春麦区:全区以内蒙古为主,包括河北、陕西、山西部分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和1%,约为全区粮食作物面积的20%,小麦平均单产在全国各区中为最低。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个别地区有二年三熟。本区小麦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90-120天,播种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成熟期在7月上旬左右,最晚可至8月。

  西北春麦区:本区以甘肃、宁夏为主,包括内蒙、青海部分地区,麦田面积约占全国的4%,总产量达5%。单产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而据各春麦区之首。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小麦品种属春性,生育期120-130天。3月上旬播种,7月中旬至8月上旬左右成熟。

  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山西大部,陕西、辽宁、宁夏、甘肃一部分及北京、天津两市。全区麦田面积和产量分别为全国的9%及6%左右,小麦平均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种植制度以两年三熟为主。一年两熟制在灌溉地区有所发展。品种类型为冬性或强冬性,生育期260天,9月中旬左右播种,6月下旬左右成熟。

  黄淮冬麦区:包括山东全部,河南大部,河北、江苏、安徽、陕西、山西、甘肃部分地区。全区小麦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及48%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4%,是中国小麦主产区。灌溉地区以一年两熟为主,旱地及丘陵地区多为两年三熟,部分地区为一年一熟。品种多为冬性或弱冬性,生育期230天左右。播种期一般为10月上旬,但部分地区常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时播种,致使晚茬面积增大,产量降低,故合理安排茬口和播种期,是小麦生产的关键,全区小麦成熟在5月下旬至6月初。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南各省大部,上海、浙江、江西全部以及河南信阳地区。全区小麦面积为全国麦田总面积的11.7%总产量约为全国的15%,单位面积产量高,为全国各区之首。生育期200天左右,播种期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次年5月下旬成熟。

  西南冬麦区:包括贵州全境,四川、云南大部,陕西、甘肃、湖北、湖南部分地区,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约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12.2%,其中以四川盆地为主产区。生育期180-200天,一般地区播种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尽管我国是世界上小麦产量最高的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多,人们对小麦的消费偏好等原因,使得我国小麦供应总量难以完全满足我国人民的需要。除了数量不足之外,我国小麦还面临着品种与质量低下的问题,需要进口国外高质量的小麦,单独或者与国产小麦混合使用,以提高面粉的品质。

  我国从1958年开始进口小麦。进入80年代以后,一直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进口国家。我国在1987年、1988年和1991年,因为国内减产,曾经一度进口量超过1500万吨。最近三年,由于我国小麦生产连续三年丰收,小麦的进口量大幅度减少,每年维持在200万吨上下。

  棉花

  一 、棉花基本知识

  1、 棉花的生长特性和生长期。棉花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植物纤维,它原产于热带干燥的草原地区,最初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后来逐步引种到亚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地区,发展成今天的一年生作物。目前,由于育种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棉花的种植范围已有较大扩展,在北纬45度到南纬35度的范围内都有种植。棉花生长应具备一定的热量、水分、日照、土壤等条件。如要求全年日照时数不小于1300个小时;需要深厚的活土层;棉田一般以中性及微碱性土壤为好;要求地下水位最好在1.5米以下。棉花的生长分为萌芽出苗、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成熟期5个阶段。棉花生长历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到立冬16个节气。相对于其他农产品来讲,棉花生长期较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2、棉花的分类。棉花为锦葵目棉属,棉属有四个栽培棉种组成,即亚洲棉、非洲棉、陆地棉(又叫细绒棉)、海岛棉(有叫长绒棉),我国不是棉花原产地,棉种是由国外引进的。我国植棉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但到20世纪50年代末,陆地棉成为我国的主要品种。其次是长绒棉,长绒棉纤维较长,在我国新疆地区有一定产量。

  3、棉花的加工与检验。 棉农从棉棵上摘下的棉花叫籽棉,籽棉经过加工后去掉棉籽的棉花叫皮棉,习惯上所说的棉花产量,一般都是指的皮棉产量。锯齿轧花机加工出来的皮棉叫锯齿棉,皮辊轧花机加工出来的皮棉叫皮辊棉,皮辊棉轧工质量不好,生产效率低;齿轧花机加工出来的皮棉轧工质量好,但对棉花纤维有一定的损伤,目前陆地棉的加工基本上都用锯齿轧花机,长绒棉的加工使用皮辊轧花机。

  籽棉加工成皮棉的比例是10:3,即每10吨籽棉可加工成3吨皮棉。轧花机加工成的皮棉经打包机打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棉包。国家标准皮棉包装有三种包型:85公斤/包(±5公斤);200公斤/包(±10公斤);227公斤/包(±10公斤)。

  棉花检验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1103----1999进行的。根据棉花的成熟程度、色泽特征、轧工质量这三个条件把棉花划分为1至7级及等外棉;又根据棉纤维的长度25—31mm划分有长度级,棉花长度级以1mm为级距。国标规定皮棉3级、长度28mm为棉花标准级,书写为328。棉花检验分感官检验和仪器检验。根据国家新标准,现在棉花的定级以感官检验为主、仪器检验为辅,主要是因为目前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棉花定级仪器,目前的棉检仪器主要是测试棉花的一些物理指标,如棉纤维的强度等。棉花的公正检验和仲裁单位是国家各级纤维检验局(所),棉花的进出口检验由各省(市)商品检验局负责。

  4棉花的主要用途。棉花不仅是我国农产品中最大的经济作物,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棉花是涉及农业和纺织工业两大产业的重要商品,是中国1亿①多棉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此外,棉花在国防、医药、汽车工业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用途,可以说,棉花的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都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对棉花生产非常重视。

  5、棉花的分级。棉花的分级是棉花收购、加工、储存、销售环节中确定棉花质量、衡量棉花使用价值和市场价格必不可少的手段,对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满足生产和消费起重要作用。

  棉花等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棉花品级分级,二是长度分级。

  1)品级分级。一般来说,棉花品级分级是对照实物标准(标样)进行的,这是分级的基础,同时辅助于其它一些措施,如用手扯、手感来体验棉花的成熟度、强度,看色泽特征,看扎工质量,依据上述指标将棉花分为七个品级。

  2)长度分级。长度分级用手址尺量法进行,手址纤维得到棉花的主体长度(一束纤维中含量最多的一组纤维的长度)。依此标准将棉花长度分为25、26、27、28、29、30、31mm共7个长度级别。

  品级分级与长度分级组合,可将棉花分为36个等级,构成棉花的等级序列。如国家制定指导价的标准品级是328,“328”即指长度为28.1-29.0mm的3级棉花。

  尽管棉花有这么多等级,但一般规定5级以下为等外品,市场销路不好。正常年景,我国棉花绝大部分在3级以上。

  我国棉花产销量较大的是细绒棉。新的《棉花 细绒棉》国家强制性标准(gb1103-1999)于1999年7月2日正式发布,替代1972年的棉花国家标准(gb1103-1972),并于1999年9月1日起实施。新国标与老国标的差异主要有:

  1)将棉花标准含水率10%改为公定回潮率8.5%,与国际上棉花、棉纱及纺织品贸易惯例接轨。

  2)将国际上通用的马克隆值作为棉花质量考核指标列入标准,有利于促进优质棉花生产,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棉花品质。

  3)将棉花长度以2mm分级改为以1mm分级,范围长度改为保证长度,与国际贸易中以1/32in(0.794mm)接近,有利于棉花资源的充分使用。

  4)将“在同一批棉花中,允许有相邻品级的棉花比例34%,超过此数时,应分别计价”的规定,改为“同一批棉花中,不允许有跨主体品级的棉花;与主体品级相邻品级的棉花比例不得超过20%”,“检验结果按主体品级和各相邻品级所占百分比出证”的规定,有利于提高棉花质量的一致性,并使有意掺混低品级棉花的行为无利可图。

  5)将“棉花中严禁混入危害性杂物”作为棉花的质量条款要求列入标准,并对棉花中混杂“异性纤维”问题做出了严格规定。长期以来困扰棉纺工业的“异性纤维”问题有望出现大的改观。

  6)增加了成包皮棉的抽样数量,有利于提高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上述这些改进,将有效地促进棉花质量的提高,对指导棉花育种和品种结构调整,降低棉纺企业成本,促进生产和提高纺织品质量将发挥积极作用;对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棉花及纺织品的对外贸易有着重要意义。

  6、棉花的储存。棉花的储存要求交通便利、防火、通风、防潮、防止发生霉变等,特别是防火,棉花储备库都是特级防火单位。棉花在符合储存的条件下,保质期较长,一年之内品质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超过一年,即使品质有一些变化,一般也不会影响使用。储存时间过长的棉花,会影响到色泽和品级。

  7、棉花主要品种.50年代岱字棉15号长期左右着我国南北方棉花生产,1958年的推广面积曾高达5177万亩。70年代初我国从美国引入岱字16、岱字45、斯字7a等12个棉花品种,在全国各大棉区布点试验结果表明,我国自育品种在丰产性、适应性及抗病性等方面优于引入品种,但在纤维品质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80年代以来,国家加强了棉花育种攻关,选育并审定通过了一批丰产、优质、抗病新品种。“八五”棉花育种攻关指标中对纤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起了育种者的高度重视。从近两年中美棉花品种联合区域试验结果来看,自育品种在产量和细度上均超过了美方品种,在纤维长度方面与国外相差不大,关键的差距是纤维强力偏低。

  下面对我国各主产棉省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的主要品种及新育成的品种(系)作一介绍。

  1)鲁棉品种

  鲁棉11号: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育成,属中熟陆地棉品种。丰产性好,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要求,在黄萎病轻的年份或田块种植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鲁棉12号: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育成,属中熟偏早低酚棉品种。优质、抗枯萎耐黄萎。适于山东棉区春播或麦棉大垅春套种植。

  鲁棉13号: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牵头育成,属利用雄性不育系育成的中熟陆地棉一代杂交种。该品种综合性状好,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的要求,是山东省目前较为理想的推广品种,适于轻(无)病地麦棉春套或直播。

  鲁742系: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育成,属短季棉新品系。丰产、优质,抗枯萎病,对棉铃虫也有一定的抗性。1994年4月山东省审定,并确定在本省适宜地区示范推广。

  2) 豫棉品种

  豫棉4号: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育成,属中熟陆地棉抗枯萎病品种。1989年和1991年分别由河南和全国审定,该品种早熟性与综合性状好,丰产优质,符合纺织工业要求,适于黄河下游棉区种植。1993年河南省种植57万亩。

  豫棉9号: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育成,属早熟陆地棉品种。早熟形状突出,霜前花率高,高产稳产,纤维品质各项指标比较协调,符合纺织工业要求,抗枯萎耐黄萎。适于黄淮海地区麦棉两熟夏套种植。该品种1993年通过国家级审定。

  豫棉10号:郑州市农科所和商丘地区农科所协作育成,属中早熟陆地棉品种。高产、稳产、抗病,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要求。霜前花率高,衣分高,适于河南省麦棉套种。

  豫棉11号: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育成,该品种为陆地棉和中棉(亚洲棉)的杂种后代,但其形态特征表现为陆地棉型,属春播品种。它综合了陆地棉和中棉的优良特征,成熟较早,霜前花率高,结铃性强,产量高,兼抗黄萎病,抗干旱,耐贫瘠,适应性广。适于河南省及黄淮流域麦棉春套或春直播。

  3)新疆棉品种

  新陆早1号:新疆石河子试验站育成,属特早熟陆地棉品种,1991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早熟、丰产、品质优,适于西北内陆棉区种植。1993年新疆种植182万亩。

  新陆中4号:新疆农科院经作所育成,属中熟陆地棉品种。1992年通过新疆审定。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纤维品质优异,单纤维强力达4.07克,含糖2.2级,属微含糖量。商品检验出口合格率高,深受生产和外贸单位的欢迎。

  4)“中”字号棉花品种

  “中”字号棉花品种是近几年中国农科院棉花所育成的适合我国不同棉区和不同耕作制度需要的系列棉花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国植棉面积的50%左右,10年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达125亿元以上。

  中棉所12:中熟陆地棉品种。为我国第一个产量和品质赶上和超过常规丰产品种的抗病品种。结束了我国棉花育种、区试、繁殖和生产上抗病品质与常规品质脱节、分离的局面,促进了棉花品种向兼抗、丰产、优质的方向发展,其种植面积覆盖了我国黄河、长江和新疆内陆棉区,是我国自育棉花品种中持续时间最长、种植区域和累计面积最大的品种。

  中棉所16:早熟、抗病、优质,适于黄淮海棉区作麦套夏棉种植。该品种纤维洁白,绒长、细,可纺优质纱线和织品,兼抗枯黄萎病,可在带病棉田种植,是国家科委、农业部重大科技推广成果。

  中棉所17: 早熟、丰产、优质、抗病,是适于麦棉间作套种的棉花新品种。1992年种植面积1000余万亩,已成为黄河流域的一个主导品种,现为河南省和国家麦套棉区试对照种。

  中棉所19:中早熟陆地棉品种。早熟、高产、优质,兼抗枯黄萎病,耐棉苗根腐病,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和ⅱ级抗蚜虫,1992年和1993年分别由陕西、河南和全国审定。适于黄淮棉麦套种、病地和水肥地种植,更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

  中棉所21:是我国“八五”攻关首批育成的抗虫、抗病、高产棉花新品种,199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适合春白地和麦套春棉种植。

  中棉所25 :属中早熟品种。早熟、高产、优质、抗旱、抗病,衣分较高,1995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另外,山西省的晋棉11号、辽宁省的辽棉9号,湖南省的湘棉10号于1993年种植面积均超过50万亩,至今仍深受广大棉农欢迎。

  从近十年来我国各主产棉区棉花品种,可以看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棉花育种将呈现如下特点和趋势:第一,育种速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周期缩短。第二,品种类型增多。为满足多种种植模式的需要,由中熟发展到早熟、中早熟、特早熟。随着棉花生产的发展,由单一常规棉发展到低酚棉、杂交棉、抗虫棉、抗旱棉等多类型并举。第三,品种的抗病性由单抗向兼抗、多抗发展。目前抗枯萎病的品种较多,抗黄萎病的品种较少且抗性偏低。随着当今黄萎病在我国各棉区的日趋加重和蔓延,抗黄萎育种仍是下一时期的努力方向。第四,育种目标由追求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提高转向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等综合性状的普遍提高和改良。第五,基因抗虫棉育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第六,有色棉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将成为一门新的课题。

  二、棉花的生产和消费

  1、国际棉花生产和消费。目前,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墨西哥和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棉花生产国。

  1996年以来,国际棉花市场出现了较大波动,呈现出相对“过剩”的特征。美国、中国等几个产棉大国的棉花产量出现大起大落,每年棉花总产量变化较大。1997年全球棉花产量为1990万吨,比上年增产73万吨;1998年为1842万吨,比上年减产148万吨;1999年棉花产量又呈大幅增产的趋势。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1998年生产统计和1997年贸易数据计算,棉花贸易集中在少数大国之间,出口棉花最多的五个国家依次是美国、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印度和希腊,合计出口量约占世界总量的63%,其中美国出口就占了世界总量的1/4。进口棉花最大的五个国家依次是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意大利,合计进口量约占世界总量的45%。

  2、我国棉花的生产和消费。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消费国(见表一:1996-1999年世界主要棉花生产国产量及所占比重;表二:1996-1999年世界主要棉花消费国消费量及所占比重)。全国除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少数省区外,都有种植棉花的历史,目前棉花主产省为新疆、河南、山东、河北、江苏、湖北,其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80%左右(表三:1999年度全国棉花主产省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

  (1)、我国棉花的生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千方百计增产粮食、解放吃饭问题的同时,十分重视棉花生产,采取尽可能多的措施,大力鼓励和支持增产棉花。

  1978年以前的二十多年中,同其他农产品生产一样,棉花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全国棉花总产量从1949年的44.44万吨增加到1978年216.7万吨,亩产从11公斤上升到29.5公斤。但由于生产经营体制的束缚,棉花增产幅度与各级政府的努力和广大棉农的付出很不相称,生产发展缓慢,供需之间矛盾突出,棉花资源短缺一直困扰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年年需要进口大量棉花来满足国内的需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978年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农民发展棉花生产的积极性,棉花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棉花供给状况有了根本性好转。1982年我国棉花产量跃升为360万吨,占世界棉花产量的24.4%,居世界第一位,第一次实现供求平衡。以后的波动出现两次高峰值,1984年,产量达到626万吨,创造了迄今为止我国棉花产量的最高记录;1991年,达到568万吨。也出现了四次低谷,1986年的354万吨;1989年的378万吨;1993年的374万吨;1999年的385万吨。其余年份的产量都在450万吨左右(见图一:历年棉花产量、消费量对比图)。

  (2)、我国棉花的消费。棉花的用途单一,以直接供应棉纺工业为主。棉农自用部分一般局限于絮棉,用量较为稳定,因而,棉花的商品率很高,棉纺工业的发展状况构成了棉花需求的基本格局。八十年代以后,我国沿海城市建立起发达的棉纺加工业,我国棉花主销区位于沿海及中心城市, 如京、津、沪、广东等地。近几年,国家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东锭西移”战略,棉花的消费区逐渐向主产区转移。

  从1995年开始,棉花出现调销不畅的局面,随后的4年棉花供大于求日趋严重。95年供求平衡有余近1400万担,96年度结余1800万担,97年度结余3000万担,98年结余2000多万担③。为此,国家不得不收储大量的储备棉。目前,国内棉花总资源已经比两年的消费量还多。由于棉花滞销,积压严重,供销社棉花经营亏损不断增加。

  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国家每年仍进口大量棉花,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价格问题。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棉价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即国内棉价过高,国际市场棉价偏低。二是以异性纤维(指的是混在棉花中的化学纤维、丝、麻、毛发、尼龙丝、草、袋丝、塑料绳等软杂物,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异性纤维不仅增加成本,而且给棉纺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一个中型棉纺企业,每天要用300-400人挑拣棉花中的异性纤维,每年需付出挑花人员工资高达200-300万元。据报道,安庆棉纺厂1998年挑拣异性纤维用工达7万个,挑出异性纤维27.2公斤,投入300多万元。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异性纤维没有挑出来,顾客要求索赔的很多。其次,异性纤维还直接影响到国产棉的使用和棉纺织品的出口。据纺织企业反映,内地棉花每吨含异性纤维20g左右,新疆棉每吨约8g,进口棉花则没有异性纤维。

  三、棉花供求和价格

  1、供求。建国以来,我国棉花供求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家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家对棉花统一价格,统一调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20年,棉花供求情况变化较大,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4年,国内棉花由供不应求转变为相对过剩。由于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全国棉花产量由1980年的270万吨提高到1984年的626万吨,而1984年棉花消费能力只有301万吨。

  第二阶段:1985-1989年,棉纺工业快速发展,棉花由相对过剩转向供不应求,全国棉花消费能力由1984年的301万吨增加到1989年的400万吨,而同期棉花生产出现滑坡,1989年棉花产量只有374万吨。

  第三阶段:1990-1994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供求情况不断变化。1990年我国棉花产量达568万吨,供求基本平衡,但在1993年棉花产区出现虫灾,产量下降到373万吨,但此时我国棉纺制品大量出口,在1994年不得不安排进口棉花50多万吨。

  第四阶段:1995-1999年:1995年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棉纺制品出口采取限

  制政策,棉纺企业效益下降,国内棉花再次出现阶段性过剩。随着需求量的减少,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减少,据统计从1997年开始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低于7000万亩,据专家分析,满足国内棉纺企业的需要,正常情况下棉花种植面积不应少于7000万亩。

  2、价格。1999年以前,棉花流通体制及棉花价格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收购环节实行合同定购,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在销售环节,由国家计划分配,供销社统一经营,不放开棉花市场。所以,多年来我国棉花价格不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 而是由政府根据国内棉花的供需状况来确定棉价(见图一:历年棉花定购价格图)。这种购销体制及棉花价格的形成,最突出的特点是僵化,不能及时适应变化了的市场情况,少则一年,多则几年价格不动。当棉花供过于求时,价格不能及时下降(如96、97年);当棉花供不应求时,国家又往往不能及时提高价格(如92年、93年),“卖棉难”与“买棉难”交替出现,供不应求时收购环节抬级抬价,供过于求时压级压价,使棉农面临的价格风险非常大。

  1984年棉花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获得有史以来的大丰收,棉花价格稳中趋势降。

  1985-1986年由于一部分农产品价格放开后其价格上涨过多,使种植棉花的比较效益偏低,导致棉花产量减少,全国棉花供应紧张。为了恢复生产,1987-1990年国家又连续三次调整棉花价格。

  1992-1993年因受病虫害、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棉花两年减产,供求矛盾突出。为迅速改变棉花短缺的局面,1994年国家大幅(高达59%)提高棉花收购价格。为弥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和市场粮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缓解供求矛盾,提高植棉效益,1995年国家再次大幅度提高棉花收购价格(高达28.7%),使标准级皮辊棉的实际收购价格提高到1400元/吨。

  1995年至1999年,由于棉花连年丰收,严重供过于求,积压日趋严重等原因,棉花价格呈下降趋势,标准等级皮棉从1.3—1.5万元/吨下降到99年底的0.85万元/吨,2000年初有所上升,为0.95—1.0万元/吨左右。但主要是高等级棉花,大众品级的棉花仍在低位徘徊。

  自建国以来,价格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7年,价格稳定期。国民经济实行高度计划管理,全国棉花统购统销,价格相对稳定在1800元/吨上下。

  第二阶段:1978-1988年,调整期。国家先后8次调整棉花收购价格,其中上调5次,下调3次,但调整幅度都不大。这是我国棉花生产发展较快的时期,1986年棉花收购量达379.5万吨。

  第三阶段:1989-1995年度,价格暴涨期。国家先后7次上调棉花收购价格,仅1994年就调整3次,累计调整价格幅度130.3%。尽管如此,棉农的种棉积极性并不高,棉花生产逐年下降,1993年全国收购棉花只有239.3万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比较收益不高造成的。国家制定棉花收购价格主要与粮食价格对比,由于粮食价格长期偏低,导致棉花收购价格也偏低,种棉花投入多,风险大,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不如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及水果、熟菜。

  第四阶段:1996-1998年度,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棉花政策变化大,供销社棉麻企业经营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棉花持续供大于求,销售困难,价格不断下滑,库存积压,供销社棉麻企业亏损严重。椐供销社棉麻系统统计,到1998年末,商品棉帐面库存5900万担,累计亏损366.8亿元,待摊费用、待处理损失等130亿元,形成了沉重的经济包袱。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受棉花价格提高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纺织工业生产出现徘徊和下降。棉花价格提高后,纺织企业为降低成本,大量使用化纤,致使我国纺织业棉花的用量下降。

  第五阶段:1999年度,价格逐步放开,价格波动较大。1999年度的棉花市场总体上看,棉花的面积、产量下降,需求增加,当年平衡出现缺口。但从资源总量上看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

  菜籽油

  pta

  一、pta物理及化学性质

  pta是精对苯二甲酸(pure terephthalic acid)的英文缩写,是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之一,其主要用途是生产聚酯纤维(涤纶)、聚酯瓶片和聚酯薄膜,广泛用于与化学纤维、轻工、电子、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pta的应用比较集中,世界上90%以上的pta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简称聚酯),其它部分是作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及其它产品的原料。

  pta生产工艺过程可分氧化单元和加氢精制单元两部分。原料px以醋酸为溶剂,在催化剂作用下经空气氧化成粗对苯二甲酸,再依次经结晶、过滤、干燥为粗品;粗对苯二甲酸经加氢脱除杂质,再经结晶、离心分离、干燥为pta成品。

  pta工艺的主要专利厂商是bp-amoco、杜邦(dupont-ici)和三井化学等公司,经多年发展,上述三公司技术大同小异、各有特点,水平不相上下。

  二、pta质量标准

  中国pta的生产工艺设备全是进口,不同厂家产品,不管是国企、民企,还是进口,质量都非常一致。2005年国家发改委发文,把1995年企业标准从国家的高度又做了推荐。

  三、pta价格构成

  1、pta的生产原料成本

  pta的生产工艺采用px和醋酸(生产1吨pta需要40多公斤醋酸)反应生成c8h6o4。根据等摩尔比定律,可以计算出pta生产中px的理论消耗:

  px理论消耗/px分子量(106)=1吨pta/ pta分子量(166)

  即:px理论消耗=106/166==0.639 ,px实际消耗多在0.65-0.66左右,中国一8万吨装置的消耗为0.66,50万吨和22.5万吨pta装置对px消耗要较8万吨装置低一些,韩国、台湾等pta厂对px的消耗估计与中国50万吨和22.5万吨pta装置对px消耗差不多,因此平均消耗估计在0.655。

  pta的原料成本=0.655×px价

  2、单位产品直接加工成本约375元/吨

  据pta项目工程人员提供,目前53万吨的装置直接加工成本较原来的25万吨甚至以下规模的pta装置要低得多,同样的53万吨装置在国外的单位一线直接加工成本大约45美元/吨(如杜邦生产装置),折合人民币375元/吨。

  3、单位产品包装成本约45元/吨

  pta包装一般有三种:一种是1吨包装,一种是1.05吨包装,还有一种是1.1吨包装。一个包装袋的成本一般在45-50元。

  4、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约20元/吨

  中国90万吨pta项目一般的用工编制近300人,目前一套50万吨装置车间用一线工人编制仅须70-80人,考虑到管理、财务、供销、储运及其它后勤人员,估计一配套53万吨的pta装置总用工150人足够,预计工资劳保福利总额1100万元,即人均约20元/吨。

  5、单位产品财务费用约145元,单位产品折旧约305元

  53万吨pta的投资大约须18亿元(若70%贷款,30%自有资金),大约流动资金须3亿元左右(考虑2个月的原料储备按650美元计px价,其采用开证方式,开证保证金须30%,其2个月须付保证金1.2亿,另考虑储备1.5万吨px须近1亿元的资金)长期投资按年利率近5%计(因美元贷款利率低),年利息0.78亿元,单位平均145元/吨。折旧按10%年均计提测算,残值也按10%计,即18亿元投资的总折旧为1.62亿元,即单位产品折旧为305元/吨。

  6、单位产品运费约50元/吨

  pta项目选址一般选在离聚酯生产企业相对集中地区较近,且有附近最好有深水港,如宁波,这样成品出运和原料输入均方便且费用相对较低。若在宁波投资pta项目,因其离聚酯较集中的萧绍地区近,这样产品运费平均在50元/吨左右。

  7、单位产品维修、管理费用估计在60元/吨

  8、40多公斤醋酸成本在200元左右。

  9、pta生产的税前总成本:0.655×px价+1200

  10、53万吨新建pta项目的成本与国外成本及中国中小pta装置成本比较

  国外pta输入中国的平均成本约在:0.655×px价+130美元/吨左右。

  pta工厂生产一吨pta的直接加工费用国外一般在45美元/吨,一般情况下国外投资一53万吨的pta工厂,总投资约2.5亿美元,按10年折旧,其单位产品的折旧约为43美元/吨,财务费用若按负债率60%、美元年利率平均按4%计算,则单位产品的财务费用约为11美元/吨,但国外pta输入中国的运杂费多在20-50美元/吨,平均在30美元/吨左右,因此国外pta的生产成本多在0.655×px价+130美元/吨左右,合税成本多在0.655×px含税价+1350元/吨左右。

  中国pta中小规模装置的平均成本约在:0.655×px价+1200元/吨左右。

  中国加工成本(含辅料成本、公用工程、财务费用及折旧)一般在1200元/吨左右,若不计入折旧pta的加工成本约在800-840元/吨(中国8-10万吨pta产能年折旧2900万元),年产25万吨的pta生产线不计折旧、财务费用、管理费用。

  因此,目前新建53万吨pta项目较中国中小规模的pta装置比从国外输入更有成本竞争优势。

  以上计算仅供参考。实际中各厂家还有差异。

  四、亚洲pta供求

  韩国、台湾、中国、印尼、日本和印度是亚洲的主要pta生产国和地区。中、韩、台的pta产能占亚洲总产能的60%左右。总体来看, pta产能也主要集中在bp、三菱、三井、东帝士、台化等几大主要供应商手中,占亚洲产能的50%左右。其中bp亚洲的总产能达到540万吨,而以bp为主体运行的pta产能已经达到330万吨(bp在中美和、三星和阿莫科三井中占有47-59%的股份)。三菱化学的总产能也高达296万吨(包括印度三菱的47万吨,日本松山的25万吨,印度尼西亚的64万吨,以及占出资40%的韩国三南石油化学160万吨,合计296万吨),三井化学亚洲的产能在228万吨,东帝士的亚洲产能204万吨(含中国翔鹭的120万吨)。

  从2005年开始,亚洲pta扩建开始加速,2005年亚洲新投产的pta产能就达到210万吨左右(增幅8.9%),包括中国的两套以及伊朗和泰国的两套装置,2005年亚洲pta总产能达到2612.2万吨。2006年是亚洲pta投产最为集中的一年。

  随着以中国为首的亚洲聚酯产能的迅速扩张,亚洲的pta消费增长十分迅速,近几年亚洲pta需求增幅都在7-9%之间。2004年,亚洲pta消费量共2346万吨,2005年亚洲对pta的需求将达到约2525万吨,其中中国消费了1205万吨,占亚洲pta消费量近二分之一。

  亚洲的pta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亚洲的pta需求,仍需少量从亚洲以外的地区进口(2004年仅中国就从墨西哥、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西班牙进口pta25万吨左右)。

  从亚洲本地区各国的pta贸易地位看,中国与印度是亚洲的绝对pta进口国,而韩国、台湾以及日本是pta的主要出口地。

  2005年亚洲新增的聚酯产能在460万吨左右,而亚洲新增(包括扩容后增加的产能) pta产能只有220万吨左右,亚洲pta供需仍然相当紧张(中国pta进口报关均价从2004年的728美元涨至2005年的799美元即是证明)。

  五、中国pta产供销

  中国聚酯业快速发展,中国pta需求强劲。pta产能从2001年的226万吨猛增至2005年底的589.5万吨,年平均增幅高达28%。目前,中国pta产能一举超越韩国和台湾以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pta生产国。

  中国金融交易所

  股指期货

  一、股指期货的概念和特点

  股票指数期货是一种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的金融期货合约,简单来说,就是用来投资股票整体涨跌的期货工具。

  与其它期货合约相比,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有如下特点:

  1. 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是以股票指数为基础的金融期货。股票指数可以作为股票资产的相对指标,股票指数上升或下降表示股票资本增多或减少。

  2.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所代表的指数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权威性指数。权威性股票指数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客观反映股票市场行情的总体代表性和影响的广泛性,这一点保证了期货市场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广泛的参与性。

  3.股指期货合约的价格是以股票指数的“点”来表示的。例如,沪深300指数十一月份为1500点,这1500点就是十一月份的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价格。以指数点乘以一个确定的金额数值就是合约的金额。

  4 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是现金交割的期货合约。股票指数期货合约采用现金交割,主要是因为,第一,股票指数是众多股票价格的相对指标,如果采用实物交割,计算和实物交接都将极为麻烦;第二,交易者不愿意交收该股指所代表的实际股票,采用现金交割,既简单快捷,又节省费用。

  二、股指期货与商品期货的区别

  股指期货交易是期货交易的一种,它与商品期货在运作机制和风险管理上是有共性的,如同样采用保证金制度,具有杠杆放大效应,每日无负债结算。但是,股指期货与商品期货相比,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1、股指期货是股票现货市场的配套市场,为管理现货风险服务。而股票市场参与者众多,因此,股指期货影响面较大;

  2、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投资主体大大超过了参与商品期货的投资者主体,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养老金、保险等机构在内的众多机构投资者;

  3、股指期货反映的是股票现货市场未来的变动情况,既受期货市场也受股指市场的各种因素影响,价格变动大,风险防范要求高。

  三、股指期货与股票的区别

  1、t+0交易制度

  股指期货实行t+0交易制度,一天之内可以反复交易,大大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可以回避持仓过夜的风险。而股票实行的是t+1交易制度。

  2、双向交易制度

  期货交易与股市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期货可以双向交易,国内股票只能做多,而股指期货则既能做多,又能做空。价格上涨时,可以在低处先买入,等到价格涨到高点再卖出平仓;价格下跌时,可以在高处先卖出,等到价格跌下来再在低点买入平仓。做多可以赚钱,做空也可以赚钱,所以说期货无熊市。期货交易的双向性,使得投资者有更多的获利机会。

  3、保证金制度

  保证金制度,就是投资者在进行期货交易时必须存入一定数额的履约保证金。履约保证金是用来作为确保买卖双方履约的一种财力担保,其额度通常为合约总值的5-10%。保证金专户专存、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挪用。

  保证金类似于股票帐户中的资金余额,可以把股票买卖理解为100%保证金,而股指期货为10%保证金。

  由于保证金制度,使得股指期货交易具有杠杆作用,可以放大收益。股票必须100%投入资金,要融资则需付出利息代价;而股指期货只需付出合约总值的10%以下的本钱,无需支付全部资金,由于保证金的运用,行情被放大十余倍。假设某交易日股指上涨3%,股指期货收取10%保证金,操作方向对了,资金利润率可达30%,是投资股市收益的10倍。

  4、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

  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就是交易所在每天交易结束后,按当日结算价计算盈亏,并相应增加或减少保证金,对保证金不足的发出追加保证金通知,

  交易所在盘中根据实时价格对会员持仓进行试结算,有权对持仓浮亏较大的会员在规定时间内追加保证金,对未及时补足的会员停止开新仓。

  5、到期交割制度

  一只股票除了摘牌,一直可以交易;而股指期货合约有交割日,有最后交易日,交易所规定,当股指期货合约到期时,交易双方以现金差额收付的方式了结到期未平仓合约。

  找法编辑为您推荐更多文章(专题)知识:

  期货专题 更多

  期货交易专题 更多

联系电话:18750900860

全国服务热线

18750900860

律师手机站

网站管理 Copyright ©2018-2024 版权所有 网站支持:大律师网